赤麂

Muntiacus muntjak   Zimmermann
   

  1892  浏览



形态描述

(一)特征(Characteristic)
赤麂是麂属中体型最大的种类,体重25kg左右。外形与黄麂相似,唯全体毛色红棕,夏毛尤为明显。角柄特长,明显超过麂属其他麂类的角柄长度。从北京动物所测得22号成年雄性赤麂角的数据(无产地),角柄长为8.14土1. 38cm,角冠长为10.08土2.31cm,角冠略长于角柄。但其中4头刚达性成熟的个体,其角冠短于角柄,角柄长9.83土1.61cm,角冠为7.13土0.94cm。 4龄以上个体的角冠都长于角柄。从云南测得的15号赤麂标本,角柄与角冠长度并无显著差异(表6-37)。鼻骨与前领骨绝大多数相连(在41号标本中,相连的有40号,仅一号标本呈分离现象)。而黄麂和黑麂均呈分离状态。尾背毛与背毛同色,尾腹毛色纯白(图6-35,图6-36)。
(二)量衡度 (Measurement)
根据北京动物研究所、昆明动物所及我校及我校收藏的标本,量衡结果列于表6-37。

表6-37 赤麂躯体和头骨量度
Table 6-37 Measurements for wbdy (cm)and skull (mm)of Indian muntjac
性别 Sex♂♂n♀♀n
体重Body weight(kg)28.10士4.86525.38士2.564
休长Head & body length1060.6士65.89996.0士65.55
尾长Tail length172.3士21.99188.4士11.85
耳长Ear length100.8士6.1997.0士19.45
后足长Hind foot length285.2士19.49270.6士30.95
颅全长Greatest skull length205.1士5.915207.8士6.65
颅基长Condylobasal length193.5士7.515195.6士6.87
基长Basal length181.1士5.815182.6士6.27
鼻骨长Nasal length57.3士3.21658.9士3.47
鼻骨宽Nasal width30.7士2.41428.1士3.37
泪窝长径Lacrymal pit diameter24.5士1.31424.0土2.57
眼窝长径Orbit diameter36.3士1.41435.7士1.57
眶间宽Inter-orbit width47.9士2.016 41.9士2 .17
颧宽Zygomatic width90.3士3.21686.3土1.97
颅宽Cranium width60.0士1.71659.8士1.36
上颊齿Upper check teeth59.7士2.51661.9士2.07
下烦齿Lower check teeth68.5士3.31270.9士2.27
犬齿长Canines length29.5士3.011
角柄长Antler pedicel length75.4士7.415
角干长Antler length74.0士14.415

生物学

(1)栖息地(Habitat)
赤麂为典型的东洋界动物,主要栖息于丘陵,及海拔较低的阔叶林带,特别适宜于多灌丛的生境,在我国西藏和云南,发现分布高度均在海拔3000 m以下。
(2)相对数量(Abundance)
从我国麂皮总产量和赤麂在各地所占比例(表6-38)估计,我国赤年麂捕获量在14~15万头(盛和林、陆厚基,1985)。估计野生赤麂种群超过60万头。资源量以云南最大,其次是广西、广东和海南省。综合国外的研究,种群密度一般为每平方公里2~3个家族。
关于赤麂的生物学,国内还很少见有报导,有关生物学及生态学资料,可参考Barrette(1977)在斯里兰卡研究的详细报导。且赤麂的生物学特性与黄麂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对赤麂的生物学特性不作详尽的描述。

表6-38赤麂在不同地区“麂皮”中的比例
Table 6-38 Rations of Indian muutjar skin in muntjacs' skins in different areas
地区 Area调查数
No.of examined
M.muntjak
江西赣州Ganzhou, Jiangxi64230.5
贵州都匀Duyun, Guizhou50020.4
毕节Bijie20021.0
安顺Anshun500244.8
广西全县Quanxian, Guangxi45000
桂丰 Guilin800202.5
南丹 Nandang5048.0
南宁Nanning2003718.5
宜山Yishan1856535.1
百色Bose504284.0
云南曲清 Qujing, Yunnan1003535.0

(3)食性(Diet)
赤麂主要采食多种嫩枝上的树叶,也喜食落地的各种果实。但它避免食单一的食物,而是同时采食数种以上的植物,也啃食地上的青草;但仅仅吃嫩叶、芽和花。采食时,走动很慢,长时间在小范围内作之字形走动。有人看到,一头雌麂采食46分钟的移动距离不过8m。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食物特别丰富的地区。有时进入林缘的农田啃食玉米、豆类及荞麦等作物。
(4)繁殖(Reproduction)
赤麂象黄麂一样,无疑是能全年繁殖的动物,Allen (1940)曾有一年繁殖一次的记载,以后的一些学者摘录了上述错误的记录。据谢秋贤提供的资料,广西药用植物园的一头雌麂,1986年8月30日产仔,产仔后10天内发情,于1987年3月10日产下第二胎,间隔7个月10天,又于同年10月21日产第三胎,与第二胎相隔7个月11天。这一实例说明:①赤麂的妊娠期约7个月;②与黄麂一样有产后发情现象多③全年繁殖。
在国外无论动物园饲养的赤麂,还是自然界的野生赤麂的产仔月份(表6-39)也充分证明赤麂是全年繁殖的动物。雌麂8月龄,雄麂12月龄性成熟,雌性性周期14~21天;孕期210天,雌麂在产后3~4天发情;每胎只产一仔(Barrette, 1977),冯柞建等(1986)在西藏考察得到的每年繁殖一次和6~7月产仔,每胎1~2仔的记录有误。因冯等于1975年7月23日解剖的母麂,胎儿仅14克,估计其出生日期将在1~2月间,并未证实6~7月产仔。

表6-39 赤麂的产仔季节
Table 6-39 Time of birth n In lian muntjac
月份
Month
野生鹿 free living饲养麂 captive
幼仔数 No.of young占全年%%of the whole year幼仔数 No.of young占全年%%of the whole year
157.255.1
2710.299.2
357.299.2
41014.577.1
545.844.1
622.91414.3
768.71010.2
857.288.2
9710.255.1
1068.799.2
1145.81313.2
12811.655.1
合计 Total69100.098100.0

(5)角周期(Cycle of antler growth)
赤麂在4月开始脱角,多数在5~7月间脱落,从脱角到生茸角和骨化,一般需要2.5~3个月时间。与黄麂一样,无论何月出生的雄麂,其换角周期是同步的。雄麂生茸期睾丸激素仍处于高水平,能产生精子和正常交配。
(6)杜群行为(Social behaviour)
据Barrette (1977)报导,成体性比(♀:♂)为1.1 (n=191),幼体为1.3 (n=87)。作者认为赤麂是独居的,在千余次的观察中,单独活动的个体占64.5%,(其中单独活动的雄性古70.8%),成对的发现率为30.8%,群的平均大小为1.41头。曾见过3头的群13次,4头的群2次,从未发现4头以上的麂群。在斯里兰卡观察到成双组合的记录很说明问题(表6-40)

表6-40赤麂成双结伴的机率(依Barrette, 1977)
Tcable 6-40 The probability of Indian muntjac in pairs (after Barrette, 1977)
年龄性别组
Age & sex
成雄
M
成雌
F
幼雄
YM
幼雌
YF
仔雌
BF
总计
Total
成雄 M3(3%)79(78%)11(11%)8(8%)0101(100%)
成雌 F79(59%)4(3%)13(10%)30(23%)7(5%)133(100%)
幼雄YM11(46%)13(54%)00024(100%)
幼雌 YF8(21%)30(79%)00038(100%)
仔雄 BM07(100%)0007(100%)

(7)天敌(Predator)
赤麂天敌主要是豹、豺、狼等,小型猫科动物可能危害其幼体。


生境信息

赤麂为典型的东洋界动物,主要栖息于丘陵,及海拔较低的阔叶林带,特别适宜于多灌丛的生境,在我国西藏和云南,发现分布高度均在海拔3000 m以下。

国内分布

赤麂分布于广东、广西及海南省,云南除迪庆和滇西3000m以上地区外,全省均有分布,贵州的西南部;福建南部;四川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区的盐源、会东、金阳和雷波等县,江西的赣州南部;西藏仅见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吉龙至墨脱一带(图6-37)。

分类讨论

据Ma Shilia and Wang Yingxizng (1988)报导,我国赤麂至少有4个亚种。
孟加拉亚种M. m. vaginalis Boddacrt, 1785,分布于我国西藏南部。
勐腊亚种M. m. menglalis Wang&Groves, 1988,分布于云南南部,北纬23。以南地区。
云南亚种M. m. yunnanensis Ma&Wang, 1988,分布于云南及四川南部。
海南亚种M. m. nigripes G. Allen 1930,分布于海南岛(省)。